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首融合了人声和器乐的音乐杰作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的别称“合唱”来源于末樂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首融合了人声和器乐的音乐杰作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的别称“合唱”来源于末樂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诗句改编而成。贝多芬也是首个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他将人声和器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共四个乐章,完整的速度标记如下:
1.不太快的快板,有些庄严地
2.谐谑曲:很快的甚快版—急板
3.很慢且如歌的慢板—中庸的行板—原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慢板—同样的速度
4.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原始速度—甚快版—原始速度—如歌的慢板—原始速度—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进行曲般的—非常快且活泼的快板—庄严的行板—不太慢的慢板—有力的快板,一直重击的—不太快的快板—最急板—庄严的—最急板
全曲长约65分钟左右,为同期作品最长者。贝多芬将谐谑曲放在慢乐章之前,革新了传统交响乐曲式,为一大创举(尽管他在其他作品中也曾这样处理)。第一乐章以低沉而模糊不清的音符开头,逐渐增强到全奏,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第二乐章是一首充满活力和节奏感的谐谑曲,旋律可追溯到贝多芬作于1815年的一首赋格。第三乐章是一首很慢且如歌的慢板,表现了贝多芬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慨和赞美,旋律优美而抒情。第四乐章是该作品的高潮和核心,也是最具创新和影响力的部分。贝多芬在这里引入了人声,将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表达了对人类兄弟情谊和普世和平的理想和祝愿。这一乐章的结构非常复杂和多变,包括了引子、变奏曲、进行曲、合唱幻想曲等多种形式,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首演,由维也纳皇家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奏,迈克尔·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亦在台上监督。然而乌姆劳夫亲见贝多芬两年前指挥《菲岱里奥》排练的窘况,故要求乐手无视贝多芬的指示;贝多芬仅在乐章开头打拍子,给出速度,中间翻谱而已。女高音与女低音部分由两位新秀韩妮耶特·松塔格和卡罗琳·昂葛尔担当。同时首演的还有贝多芬的《向大厦献礼序曲》和《庄严弥撒》的前三部分。由于这是贝多芬十二年来首次向公众亮相,所以音乐厅内熙熙攘攘。关于第9号交响曲首演的花絮有很多。据当时的听众称,乐队并没有完全准备充足;之前仅进行了两次总排练。除此之外,首演大获成功。贝多芬的动作十分富有激情,据小提琴乐手约瑟夫·伯姆描述道:“他好像想演奏所有的乐器,为整个合唱团歌唱。”其力度指示倒受到了乐手的遵从。观众鼓掌时刻有不同说法,一是第2乐章谐谑曲之后,二是全曲结束时。
本站曲谱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吉他谱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s://xiaotiqin.wang/zhongtiqin/1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