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如何用d小调表达欢乐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交响曲,创作于1818至1824年间,是他晚期作品的代表。这部交响曲以d小调为主调,但在末乐章中加入了合唱和独唱,并以D大调结束,表达了对人类兄弟情谊和自由平等的赞美。这部交响曲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十分复杂。贝多芬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如何用d小调表达欢乐颂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交响曲,创作于1818至1824年间,是他晚期作品的代表。这部交响曲以d小调为主调,但在末乐章中加入了合唱和独唱,并以D大调结束,表达了对人类兄弟情谊和自由平等的赞美。这部交响曲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十分复杂。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已经完全失聪,他的身体和精神也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他与亲友、出版商、爱人等都发生了不愉快的纠纷,他也遭受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他对社会和政治的理想受到了打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贝多芬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用音乐来抒发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选择了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末乐章的歌词,这首诗是席勒在1785年为庆祝洛奇寺修道院重建而写的,它表达了对上帝、自然、爱情、友谊、自由、平等等理想的颂扬。贝多芬早在1793年就试图为这首诗谱曲,但没有成功。直到1822年,他才决定将这首诗与他已经构思了一段时间的第九交响曲结合起来。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乐特色十分突出。这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
1.不太快的快板,有些庄严地
2.谐谑曲:很快的甚快版—急板
3.很慢且如歌的慢板—中庸的行板—原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慢板—同样的速度
4.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原始速度—甚快版—原始速度—如歌的慢板—原始速度—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进行曲般的—非常快且活泼的快板—庄严的行板—不太慢的慢板—有力的快板,一直重击的—不太快的快板—最急板—庄严的—最急板
第一乐章以一个空灵而神秘的开头开始,逐渐展开为一个充满力量和冲突的主题。这个主题是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常见的“命运”主题,它反映了贝多芬对生活的挑战和抗争。这个乐章采用了奏鸣曲式,但在发展部中加入了一个大型的赋格,显示了贝多芬对复调音乐的掌握和创新。这个乐章的结尾是一个长达74小节的强烈的高潮,它预示了后面乐章的气势和张力。
第二乐章是一个谐谑曲,但它的速度和风格与传统的谐谑曲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个很快的甚快版,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对比效果。它采用了三段体式,其中中段是一个急板,有着突出的定音鼓和铜管乐器。这个乐章给人一种狂野和激昂的感觉,它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慢且如歌的慢板,它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最温柔和抒情的部分。它采用了变奏曲式,以一个优美而哀伤的旋律为主题,进行了六次变奏。这个旋律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首先奏出,然后由其他乐器逐渐加入。这个乐章中间有两次插入中庸的行板,增加了音乐的变化和紧张感。这个乐章的结尾是一个渐弱而平静的尾声,为下一个乐章做了铺垫。
第四乐章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部分。它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音乐结构,包括了序奏、变奏、重唱、进行曲、合唱幻想曲等多种形式。它也是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入了人声,使得交响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乐章以d小调开始,但很快就转为D大调,并以D大调结束。这个乐章的序奏部分回顾了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并以低音独唱家的声音拒绝它们,寻求一种更高尚和更美好的音乐。然后他引出了席勒《欢乐颂》的主旋律,这个旋律由低音提琴首先奏出,然后由其他器乐和人声逐渐加入。这个旋律经过了四次变奏,每次都增加了音量和气氛。在第四次变奏之后,有一个重唱部分,由四位独唱家和合唱团演唱《欢乐颂》的第一段诗句。
本站曲谱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吉他谱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s://xiaotiqin.wang/zhongtiqin/1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