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用《欢乐颂》唱出人类的理想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代表了古典音乐向浪漫音乐过渡的重要阶段。他的创作涵盖了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歌剧等各种体裁,其中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其中,最后一部《d小调第九交响曲》,又称《欢乐颂》,是他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代表作,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用《欢乐颂》唱出人类的理想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代表了古典音乐向浪漫音乐过渡的重要阶段。他的创作涵盖了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歌剧等各种体裁,其中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其中,最后一部《d小调第九交响曲》,又称《欢乐颂》,是他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命中最后完成的一部交响曲。当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无法听到自己的音乐,但他仍然坚持用心灵和笔墨来表达他对世界和人类的感情。这部交响曲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部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的作品,也是第一部使用大型合唱团和独唱家的作品。它突破了传统交响曲的形式和规范,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艺术的创新和探索。
这部交响曲也被称为《欢乐颂》,因为它的第四乐章使用了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的同名诗歌作为歌词。这首诗歌是席勒在1785年创作的一首颂扬人类的理想和幸福的抒情诗,它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兄弟情谊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和民主运动。贝多芬早在1793年就打算为这首诗歌谱曲,但直到1824年才完成了他心目中的作品。
第四乐章是这部交响曲的高潮和核心,它以一个强烈的和弦打破了前三个乐章的沉寂,然后引出了一个低音独奏,它拒绝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寻求一个更高的音乐表达。接着,出现了《欢乐颂》的主题,它是一个简单而又庄严的旋律,由低音提琴奏出,然后逐渐被其他乐器接力。在经过多次变奏和发展后,合唱团和独唱家加入了音乐,将《欢乐颂》的诗歌唱出,形成了一幅壮观而又感人的音乐画面。在这里,贝多芬将人声和器乐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交响曲形式,也将他对人类和世界的理想和情感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这部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监督,但由于他已经失聪,实际上是由另一位指挥家指挥。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起立鼓掌五次,甚至连警察都无法制止他们的热情。贝多芬虽然听不到掌声,但被一位女低音扶转过身来后,看到了这一盛况,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时至今日,《第九交响曲》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之一。它不仅是贝多芬的杰作,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的音乐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和兄弟情谊的向往,也成为了欧洲联盟的官方盟歌。它不断地激励着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世界。
本站曲谱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吉他谱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s://xiaotiqin.wang/zhongtiqin/1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