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最后杰作: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介绍:贝多芬的最后杰作: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与意义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代表了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也展现了他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追求。他的第九交响曲(D小调,作品125)是他在1818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因为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而被称为“合唱交响曲”。它是贝多芬在失聪中创造出的最高峰之作,也是

正文

贝多芬的最后杰作: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代表了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也展现了他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追求。他的第九交响曲(D小调,作品125)是他在1818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因为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而被称为“合唱交响曲”。它是贝多芬在失聪中创造出的最高峰之作,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普遍认可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十分特殊。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逐渐失去听力,到1824年时已经完全聋了。这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打击,他曾经想过自杀,但又被对艺术和人类的使命感所激励,决定继续创作。他在1817年接受了伦敦爱乐协会(今皇家爱乐协会)委托创作一部新交响曲,但由于各种原因,他拖延了七年才完成。在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如《庄严弥撒》、《钢琴奏鸣曲》等。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交响曲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艺术和人类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它是第一部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品,也是第一部将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品。它的第四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1759-1805)的《欢乐颂》为歌词,通过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的配合,唱出了对人类兄弟情谊、自由和平、神圣和谐等主题的赞美。它不仅是贝多芬对自己的生命和艺术的总结,也是对全人类的激励和祝福。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监督,但由于他已经聋了,所以由乌姆劳夫(Michael Umlauf)指挥。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起立鼓掌五次,空中飞舞着手帕和帽子。贝多芬却没有听到任何声音,直到女低音昂格尔(Caroline Unger)将他转过身来,才看到了这一盛况。这是贝多芬十二年来首次向公众亮相,也是他最后一次亮相。三年后,他就去世了。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他的最后杰作,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曲家,如舒伯特、勃拉姆斯、马勒等,也成为了世界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的第四乐章经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整理后,以《欢乐颂》(Ode to Joy)之名成为欧洲联盟的官方盟歌。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被BBC音乐杂志评为史上第二佳交响曲。它是贝多芬在失聪中找到欢乐的见证,也是他对人类的最高赠礼。

本站曲谱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吉他谱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s://xiaotiqin.wang/zhongtiqin/12017.html

二维码

联系管理员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4459996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