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部创造历史的长篇巨作

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部创造历史的长篇巨作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该作品篇幅宏大,演

正文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部创造历史的长篇巨作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该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约70分钟,是同期作品中最长的。贝多芬也是首个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末乐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中部分诗句改编而成。该作品的别称“合唱”由此而来。时至今日,第9号交响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该曲第4乐章部分乐段经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后,以《欢乐颂》之名成为欧洲联盟的官方盟歌。

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的创作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该作品最初由伦敦爱乐协会于1817年委托贝多芬创作,但贝多芬直到1824年初才完成全曲。此时他已经完全失聪,无法亲自指挥演出。早于1793年,贝多芬便试图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但草稿已经散佚。贝多芬之前的一些作品也为此作品奠下了基础,例如1808年创作的《合唱幻想曲》,形式上与钢琴协奏曲相似,在最后也加入了合唱和独唱;与该作品一样,人声的旋律先由器乐奏出,而该旋律与第9号交响曲亦有类似之处。末乐章声乐的导入部,对贝多芬而言是一大难题。他致力找出一个适当的方式,引出席勒的《欢乐颂》。他不断修改了这部分,最终才成为今日的引子。

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首演,由维也纳皇家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奏,迈克尔·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亦在台上监督。然而乌姆劳夫亲见贝多芬两年前指挥《菲岱里奥》排练的窘况,故要求乐手无视贝多芬的指示;贝多芬仅在乐章开头打拍子,给出速度,中间翻谱而已。女高音与女低音部分由两位新秀韩妮耶特·松塔格和卡罗琳·昂葛尔担当。同时首演的还有贝多芬的《向大厦献礼序曲》和《庄严弥撒》的前三部分。由于这是贝多芬十二年来首次向公众亮相,所以音乐厅内熙熙攘攘。关于第9号交响曲首演的花絮有很多。据当时的听众称,乐队并没有完全准备充足;之前仅进行了两次总排练。除此之外,首演大获成功。贝多芬的动作十分富有激情,据小提琴乐手约瑟夫·伯姆描述道:“他好像想演奏所有的乐器,为整个合唱团歌唱。”其力度指示倒受到了乐手的遵从。观众鼓掌时刻有不同说法,一是第2乐章谐谑曲之后,二是全曲结束时。但共同的一点是当时气氛十分热烈,掌声雷动,欢呼经久不息;观众起立达五次之多,空中飞舞着手帕、帽子。据称贝多芬的速度比乐队要慢,所以最后是女低音将他扶转过身来,才看见了这一盛况。当时皇室最高成员也不过要三次站立致礼;站立五次被认为是很不妥当的。甚至连警察都来维持秩序,企图制止观众不断地起立。贝多芬事后感动万分。然而5月23号的演出却远没有那么受欢迎。当时亦有对该作品的负面评价,批评其不协和之处。

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的结构十分奇妙,展现了作曲家的创造力和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本站曲谱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吉他谱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s://xiaotiqin.wang/zhongtiqin/11948.html

二维码

联系管理员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445999612@qq.com